珍惜亲情,过节别忘了白发亲娘(听歌曲白发亲娘)

别忘了过节,你也是五四青年

珍惜,亲情,友情,爱情
  昨晚听了一曲常回家看看,才想起要过节了,心里便涌起思念、牵挂、感恩,便想起数百里外,辛勤劳作的父母,想起四年前去世的爷爷,想起他们的音容笑貌。

 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,培养了我们强健的翅膀,自从我们离开父母翱翔在自由的天空,闯天下,拼事业,也带走了父母无尽的牵挂,有什麽能比得上父母对子女的无私情感与付出呢?常年忙碌在外,我们回家的机会和次数恐怕屈指可数,父母亲情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温馨的情感。可是往往,这种情感,常被忙碌和忽视埋没。

  不由又想起我的爷爷,一个旧时代受尽痛苦折磨的老人,一个12岁就撑起一个家庭的瘦小男人,他12岁父亲去世,家里剩下裹小脚的四个女人,母亲和未成年的三个姐姐,他是独子,于是,春耕秋种的季节,田野里就出现了一个十二岁的瘦小男孩儿,赶着借来的,扶着梨,边劳作边哭,为了养家,他租借了富农二亩田,硬是用十二岁的肩膀,扛起了一个家的责任。青年的时候,他学会了做生意,推着独轮车到南方贩棉花,下着大雪光着脚在雪地里走,回来的路上,住干店的时候,还遇着打劫的,所幸损失较少。

  困难灾年,吃过树皮、荞麦花,他说吃了荞麦花,脸上奇痒抓不下。当过国民党时期本村的甲长,征税征粮的时候,因不忍心向乡亲派粮派款,收不够粮款任务,自己顶替乡亲坐了几个月的监狱。辛勤劳作是他一生不息的追求,在我的记忆里,爷爷每天都是天不明起床,不停地劳作,从来没有停歇。由于常年的辛勤劳作,他六十多岁的时候,两腿开始因静脉曲张就行走困难,可是仍然不停的劳动。五十五岁开始做我们村生产队的园丁,为乡亲们种菜,一亩园十亩田,他辛勤的汗水,一流就是十年。人们吃上他种的水灵灵的瓜菜,个个赞不绝口。我毕业参加了工作,也成了爷爷的心里的骄傲,每次回家,给他一点钱让他买些零食吃,他便逢人便夸我懂事,说有了这样的孙子他活得值。2003年,89岁的他,终于一病不起,我回去看他,他躺在床上,两眼已是模糊看不见东西,只拉着我的手,泣不成声,说爷爷要走了,阎王叫我了,活了将近九十岁,也值了等等。我便安慰他。

  回到单位,忙于工作,隔了一个月没回去看他,突然有一天,父母打过电话来,说爷爷平静地走了。头天晚上还念叨我,夜间便悄悄的走了。竟然没有说上最后一句话。我五岁便跟着爷爷在菜园子里睡,学会了种菜种瓜,直到小学毕业,他虽然不懂多少文化,但言传身教,使我懂得了不少朴素的做人的道理。特别是使我我懂得了:苦难,其实算不了什么,只要坚持,只要辛勤劳作,只要不屈的抗争,一切都会好的。

  爷爷的一生,贯穿了向命运不屈抗争,向苦难不停的宣战,他以辛勤的劳作,养活了他的母亲,姐妹和子女,孙辈。想起在最后的弥留时刻,我不在他的身边,我愧疚终生。

  身边的朋友,时常有人向我感慨,父母离他们而去了,再也没机会报答他们,想起来悔恨终生,后悔生前没有尽到子女的责任。子欲养而亲不在,是令人遗憾的事情。可是,我们为什么很多人都有着这种遗憾的经历呢。我想,作为子女,是很难真正的体会到父母那种博大无私的情怀的,所以,我们从感情上,从行动上缺乏父母对子女那种责任感和驱动力。往往忽略了父母老人晚年的孤独情感,和切盼子女承欢膝下的情感需求。

  我们是该检讨,作为子女,我们对父母投入的感情和付出,远远不及父母对我们的艰辛付出。他们付出的生命和心血,我们付出的只是偶尔的关切。就像一粒沙和一座金山对比。比起父母,我们该汗颜无地。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是的,父母的三春晖,是我们这些小草,即便是大树的营养之源,生命之源。

  那么,让我们牢记,常回家看看,或者趁父母有生之年,把他们接到身边。

中秋佳节,退休老人有过节费可领 这件事可别忘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