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四学姐的旅行经历

一个人,走走停停,足迹已踏遍半个中国,有些地方走过了,感觉刻在心里,有些地方走过了,情感停在笔尖,选几次旅行与大家分享。 今时今日,旅行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,人人可以旅行。究其原因,虽然我不想被扣上“假、大、空”的帽子,但我必须说,这无疑是国家强盛的结果——国家强盛使人民鼓了腰包、富了头脑,旅行才得以成行。 身为在校大学生,我没钱,但我有勇气。最节省的旅行,也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动。 (一)人在南宁 硬座。23小时。重庆——南宁。回味起来,犹如昨日。 亚热带风情,美景不容不说。 高高的常绿阔叶树,让这座城市四季都能如春般生机盎然;鲜艳的街边百色花,让公路在飞驰的车辆旁也能充满情调;随处可见的柔嫩的大块草坪,在灿烂的阳光的映衬下,绿得善良;不期而遇的低垂的热带果树,青涩的成熟的果实就挂在路边枝头,香得单纯。 没有高山大川的豪情满怀,不似江南水乡的婉转婀娜,没有高原冰川的奇雄险恶,不似草原戈壁的开阔辽远。但就是这说不上奇特谈不上抢眼的景色,给人的却是极其舒适的感觉。有那么一瞬间,我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,一个很淡然或者说是很傻的念头,我想一辈子就做一个卖花女,就在广西,当然,接近北部湾最好! 味蕾的盛宴,是最容易记住的,那就再说说美食吧。 我自认去过的地方不算太少,而且大多是出产美食的地方,久而久之就自然而然地炼就了挑剔的味蕾,不敢说大有造诣,但起码有自己的小坚持和独成一家的小偏执,虽然我还是不会做饭,但是都说冒泡无罪不是?南宁的小吃,粉面线米,一应俱全,但是以粉著称,品种繁多,口味不同。老友粉、螺蛳粉、卷筒粉、干拌粉、酸辣粉,粉粉有别啊! 喜欢老友粉的颜色——泛白的汤汁却是不卑不亢的辣;心水卷筒粉的“内在美”——玉米香菇馅儿好吃、豇豆猪肉也不错;干拌粉,酱料很不错的样子;酸辣粉,有很精致的绿色蔬菜。还有很多好吃的,像蚵仔煎、章鱼丸子、私房百色球、鱼蛋饼、烤乳猪、烤乳鸽、啤酒鸭、老火靓汤、瓦煲饭、各色海鲜等等,都很诱人。好喝的也挺多,老牌凉茶、丝袜奶茶、烧仙草、爱玉冰、椰子奶、甘蔗汁等等,也都爽口怡人。 总结一下吧,南宁的小吃给人的最最深刻的印象就是——味道多样、但又都不是很极端。相对于重庆的麻辣、中原的油咸而言,南宁小吃就要轻巧得多,跟看起来、闻起来一样吃起来也是轻松的,淡淡的香滑给你不同的美味刺激,淡却久远…… 一个地方最吸引人的应该还是人文气息,所以南宁的美生活值得一说。 说起生活,感触最深的还是在夜市街上。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喜欢黑夜和对黑夜的感知能力较白天强,还是本就是事实,我总是只有在晚上才能感知到那是广西人、南宁人的生活,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日子。南宁的夜晚,灯火辉煌,迷离之余也照亮了南宁人的夜生活。车水马龙的街上,行人总是悠哉的,即使是过马路也很难看见有奔跑的身影,仿佛他们天生就不知道着急是干什么的,一步一步慢慢悠悠地,可以用“踱步”来形容。 一次在街头,看见有一个盲人老爷爷坐在闹市口,淡然深入地拉着二胡,禁不住定神地看着他,良久,仿佛离开了尘世只是在山崖之巅欣赏旷世妙曲,本以为只有自己在注意他,不曾想很多人都停住了脚步,若有所思的伫立着。这是南宁静与悠闲的一面,还有截然不同的另一场景,在夜市街。 热火朝天的,不仅是吃食摊子,还有各种买卖在交易,商贩与顾客的周旋等同于心理战术。烧烤摊子的油烟,路边的霓虹,商贩的招徕声,街头BAND的歌声鼓声吉他声,种种的种种重合交叠在一起,绝对是世俗的,但是仿佛这才是真实、是人就得接受的真实,所以没有厌恶。外贸衣裤,走私名表,越南香烟,苗家银饰,藏族弯刀……各色的招牌林立,俨然一派浮华。看人群,还可以发现曾经盛极一时的四大天王的发型、以及各色的漂染,还有嘻哈装、乞丐装,当然不乏“潇洒哥”、“巧凤姐”。 总结了一下,我把这人、这生活称作“三十年代的浮华、六十年代的淡然、八十年代的时尚”,一种难以用言语来概括的感觉,像极电影里的某些镜头、片段。 爱极这座城。 (二)圆了海之梦 去大连的那一趟,我说是去了心心念念的地方,有个笨蛋说我矫情,那我要是说每到火车站除了觉得拥挤之外还觉得很窝心,那是不是有人要说我脑抽了啊?好吧,抽抽更健康。 大连,真真儿是个好地方,热情的东北人、豪爽的东北腔,零下十几度的天气、冒着热气儿的小吃,明晃晃的阳光、湿润润的空气,金灿灿的沙滩、蓝盈盈的海水,熙熙攘攘的街道、来来往往的人群,这一切我真是太喜欢了,这一趟没白来。在海边的时候,柳说喜欢跟我在一起的感觉,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充满活力,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攥在自己手里,真真切切的。其实我就是一俗人,只是活得随性一点而已,今天说想去哪里说不定明天就已经在那里了,人生不长,青春更短,又容得了我们犹豫多久呢? 玩儿了一圈儿回来了,在火车站的时候,傻瓜去接我,问我累不累渴不渴饿不饿,这是不是很窝心呢?所以我说火车站窝心呢,有朋友接、有朋友关心真的很好。更何况这傻瓜一大早就从焦作跑到郑州去接我,饭都没吃上,等我到下午三点,请我吃饭还负责陪逛,最后还送我回家,大晚上九点多下了车一起走在冷飕飕的县城小街上陪我回家,真的是不知道说啥了,一整天的窝心,谢谢你这么久一直对我好。 下次换我,对你好。 (三)西安——不谈古城 那年五月,早晨六点多光景的西安,天已大亮。为了世界园艺博览会而来。 下了火车的我除了硬座火车带来的彻夜难眠的疲惫外,更多的初到异地的难掩的兴奋。放了行李简单休整之后,迫不及待得出门了。 走了一条街,终于找到了很好看的世园专线车。好不容易到了世园,为了省九十块钱而选择买夜票的我在售票处经历了难熬的四个小时,说是难熬其实也只是外部因素,天气有点热,人有点拥挤。但是,四处晃晃看看周围的人也未尝不可:训斥孩子的母亲,奋力兜售的黄牛,兴高采烈的学生,如胶似漆的情侣,幸福美满的一家子…… 终于,夜场的开放时间到了。在热情的志愿者的引导下,我走过细致的回形安检路,终于进入了世园。园之大,陈列之稀奇,以至于我久久徜徉园中。 创意馆、自然馆、世界名犬馆,馆馆有别;热带植物、仿真动物、蝴蝶昆虫,物物稀奇;大块的花卉灿烂繁盛得开着,生命力旺盛;引自灞河的活水,为整个园区增添了灵性。在这个建筑面积只占总面积1%的园区里,我充分体会到了“最环保”的概念。游湖花船、广运门、长安塔,各式建筑充满了创意。卓别林、小丑、中国唢呐表演、踩高跷,各色表演赏心悦目。海的女儿、长发姑娘、世园标志,各色沙塑在夜色中闪着迷离的光。固执的法国爷爷拒绝使用英语,检查用法语不厌其烦地兜售很贵的波斯毯子,只是没几个人能听得懂。伊朗馆的青金石、纹身充满神秘,我还忍不住拍了人家的钞票。 很遗憾没有看看河南馆,很遗憾到达世界竞赛馆时大门已经关上,看着里边美丽的兰花我好想跟扫地的阿姨换换啊,在这里工作真好,即使是做清洁。 “天人长安 创意自然”的理念,可再生、可拆卸的场馆,零能耗、零排放、零介入的设计令世界动容。 谈起西安,知道称道的不再只是古城,现代的西安,给人太多惊喜。 (四)我欠帝都一篇文字 很久以前,那会儿应该还算得上是青春年少吧,跟三五好友同游北京,那时的豪情万丈完完全全不打折扣得演变成了处处留影、各种pose,大抵女生也就这点儿出息了。那次回去之后,一直念叨着要写点儿文字写点儿文字,但却迟迟没有动笔,从那儿后也就又多了一笔铭记心底的账——我欠帝都一篇文字。 今儿,躺在十五楼的上铺听着北京的呼呼风声睡了一个无比长的午觉之后(其实也就两个小时的样子,但是我真心表示我好多年没有睡过这么长的午觉了),再次来到这个“旁边是师兄实验室、上边是师兄寝室的地下室”坐定,我觉得我应该把这笔账还了! 多年前来北京那次,去的是人流如织的西单前门王府井,底蕴浓厚的故宫鼓楼圆明园,学术风情的清华北大图书馆,还在奥运村前留下了为中国加油的集体合照,也通宵不睡在天安门等升旗仪式……无可厚非,这种种全然都是北京,商业鼎盛的北京、封建社会的北京、严谨治学的北京、奥运精神的北京,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骨子里的北京。真正的北京是不是应该是豆汁儿焦圈儿?逗鸟儿遛狗儿?胡同儿旮旯儿?糖人儿京片儿?还是唱京戏拉京胡?晒太阳下象棋?吃瓜子唠闲嗑? 这次来,有点匆匆的气息,也有点北漂的赶脚,十一点北京西下火车(真真儿是不晚点不火车啊),十三点北邮蹭饭(见了亲亲的妞妞,收留了匆匆的我),十五点中关村面试(等的时间是面试时间的十倍,绝对意料之中啊),十九点回到北邮,也不知道累,接着就是迎着大风开始走街串巷瞎晃荡…… 先去了九门小吃,那深宅大院绝对已经是撑足了场面,且不论小吃问道如何,单是这灰墙蓝瓦、金钉红门,错落的电线,狭长的胡同,看着看着,老北京的味儿就全出来了,再加上伙计们操着京片儿的招呼声,听着也舒服。看着墙上的老北京贴画儿也是各种惊喜,各种怀旧——踢键儿、手工艺人、水煮花生等等。 来到后海,有点意外。也许是晃荡的地儿没太选对时间(只因不是周末,没有太多放浪形骸的都市白领),本该夜色霓虹中红男绿女接踵摩肩的后海,却是难得的清冷,酒吧里驻场歌手自话自说,确实有几把勾人的嗓音,也有一些不敢恭维的乱弹乱唱。时不时总会有几个寒风中瑟瑟发抖的酒保满脸堆笑得迎上来招呼:“美女,进来坐坐吧,没有低销,随意消费。” 踏着厚厚的落叶感慨,这才是冬天。一路上,说着笑着,仿佛也没那么冷了。偶尔逛逛精致的小店,大多数陈列的也是全国各地各大各小景点通通都有的纪念品,据说产自义乌,考证不详。在后海,除了灯红酒绿、除了商铺林立,还有这样一个群体——献艺卖唱的街头艺人,千万不要想到的是嬉皮朋克、吉他贝斯,他们是抱着胡琴儿唱着小曲儿的老北京艺人,衣着寒酸,但神情自若,他们更像是这片土地的主人,精神契合度极高。 走完后海,寻找着南锣鼓巷,向个慈祥大叔问路,大叔说:“哟,那走大道儿可远着呢,就那小胡同儿绕吧,绕着绕着兴许就到了,北京没有死胡同儿!”呵呵……依旧觉得京片儿亲切舒服,我们还真就绕了,方砖子胡同、黑芝麻胡同、菊儿胡同、小菊儿胡同,我们果然已经置身南锣鼓巷了。细细看去,这里的老外还真不比国人少,先是看见一群西装笔挺的金发商务男从一个老院子出来,瞬间有种间谍的感觉;再一次震撼是两个俄罗斯美眉纯正的京味儿普通话(还算不上京片儿),那神情、那语调、那用词,简直到位极了,让我不禁再次感慨了汉语的国际化程度。 老北京的街道也是很有看头的,青砖铺路,弯弯绕绕,尤其是骑自行车的吆喝着:“看路看路,没闸没闸!”走过时,再回头冲你一笑:“开玩笑的!”呵呵,天生幽默的北京人。 我的旅行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呢?没有豪华的酒店住宿,没有天价的饕餮盛宴,即使是大学蹭住,即使是街边小吃,收获的感动只增不减。践行理想,从脚下开始。